-
幻灯片一
-
幻灯片二
- 发布者:长弓掱发布时间:2020-05-15 18:20点击:次
思觉失调症是一种没有病识感,因而不认为自己需要就医的疾病。研究显示,病患对于治疗仍有许多的疑虑与抗拒,造成家属与病患对于治疗的冲突。因此,思觉失调症个案犯下谋杀罪的对象,很多都是亲人,案发当时也带着妄想与幻觉,这也是思觉失调症病患照顾现场令人唏嘘的景象。
患者遭污名化 反使群众暴露更高风险
思觉失调症是人们最常与「疯狂行为」产生联想的心智障碍,它的怪异特征包括了奇特认知、情绪障碍以及怪异行为。在媒体渲染与都市传说的影响下,精神疾病似乎与杀人暴力息息相关,但并非所有病患都有暴力的风险。
根据研究,在无差别杀人事件中,精神疾病患者仅占5~10%。相关暴力因子包括犯案时兼有妄想、幻觉,过去有暴力史以及成瘾物质使用问题。也就是说,大部分思觉失调症病患与杀人的距离相当遥远。
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统计,若患者未经治疗,犯罪风险相较于治疗过后的风险则多出15倍。但在键盘乡民们对于疾病不了解下,以偏概全污名化患者,导致病患不愿意进入精神医疗系统,反而会使群众暴露在更高的风险!
说不出口的秘密!筛不到、接不住随机杀人事件的社会安全体系
社会安全网涵盖的对象,是家暴等加害人合并精神疾病者与自杀防治。问题就来了:如果患有思觉失调症的被告,过去没有家暴纪录,现行社会安全网就筛不到,更不用说能接得住。思觉失调症病患的追踪与服务又仅能回归到精神医疗体系单打独斗的窘境。
病患进不来、出不去 精神医疗与衔接服务常令家属失望
「送一个病患去医院有多困难,你们知道吗?」、「病患出现暴力事件,不能强制送医?不能强制住院?」
家属期待精神疾病医疗,能自第一线的家中到医院病房积极介入,也期待能更有强制性。但现实上,病患与精神医疗距离却始终漫长。
公卫端、医疗业判定和一线警消,对于精神疾病与自伤伤人风险评估判定,在认知上各有歧异,让需要预防介入的患者常在医疗门口被打枪。思觉失调症是脑功能疾病,毫无疑问是需要药物治疗的疾病。在药物治疗底下,其他的治疗模式与长期精神复健才能顺势开展。既有社会体与医疗体系的缺漏,无法响应我们对于治疗与复原的渴望。
打造病患、家属与社会三赢 投药是关键
思觉失调症一定要药物治疗,但治疗总是「卡卡」的。过去研究都显示,有规则接受门诊治疗的病患大约只有4~6成,能真实进入病患体内的抗精神病药物大概也只有4~6成。这也凸显思觉失调症治疗的困境,治疗不足的与服药顺从性的问题。
为了治疗不足与服药顺从性的问题,精神医疗提出许多模式与药物尝试解决这困境。长效抗精神病药物针剂便是一种用来解决此困境的选项,近年来许多研究均推崇其疗效稳定、副作用少、减少病患照顾负担、病患满意度高、能恢复病患职业与社会功能。
如果,病患能够在发病早期就能够得到持续性的治疗,对于病患症状的控制与整体功能的维持与恢复,有相当好的效果。然而,在临床场域并不是所有患者或家属都能获得这样的信息或治疗。
根据临床研究,家属与病患对于长效抗精神病药物针剂治疗是大多是正向、推崇的。国际研究与敝院临床经验都显示,早期给予长效针剂注射与持续长效针剂治疗,能让病患、家属与社会达到三赢。不仅病患病情稳定,家属也减少因服药而导致家庭冲突,也正向促进家庭互动关系、更能减少家属因照顾病患而损失的生活与工作时间,最后许多病患也因为稳定治疗而回归到工作职场,达到复原阶段为社会尽一份心力。
积极持续的治疗,化破口为出口
研究显示,大约7位病患只有1位能达到复原的阶段,社会的误解与隔阂总让人遗憾,但黑暗中还是能看见希望。
早期与持续的医疗能够改善病患病情,正向改善病患与家属互动、减少家属负担,让家属与病患都能回归职场与正常生活。长效抗精神病药物针剂不仅对于刚发病的患者有预防复发、改善功能的效果。对于发病较久的个案,相较口服抗精神病药物也能期待在疗效与功能的改善。
人生不能重来,治疗时机稍纵即逝,我们必须强调早期、持续治疗的重要性。我们与复原的路途虽然艰辛,但在医疗团队与病患及家属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找到生命的出口。
上一篇:9种人要特别注意身体警讯
下一篇:严重子宫内膜异位症想怀孕?
移民代检案例